鲁迅作品

鲁迅是中国著名文学家、思想家、革命家、教育家、美术家、书法家、民主战士,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,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。鲁迅先生的杂文写作近乎无所不包,写世道、写人心、写文学,都是他写得到位、写得入理、写到精髓。他的“死对头”梁实秋曾道:“鲁迅的作品,我已说过,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。”
第十卷

太师箴

浩浩太素,阳曜阴凝:二仪陶化,人伦肇兴。爰 各本作厥 初冥昧,不虑不营。欲以物开,患以事成。犯机触害,智不救生。宗长归仁,自然之情。故君道因 各本作自 然,必托贤明。芒芒 各本作茫茫 在昔,罔或不宁。华 各本作赫 胥既往,绍以皇羲。默静无文,大朴未亏。万物熙熙,不夭不离。降 各本作爰 及唐虞,犹笃其绪。体资易简,应天顺矩。絺褐其裳,土木其宇。物或失性,惧若在予。畴咨熙载,终禅舜禹。夫统之者劳,仰之者逸。至人重身,弃而不恤。故子州称疾 各本作疚 ;石户乘桴;许由鞠躬,辞长九州。先王仁爱,愍世忧时;哀万物之将颓,然后莅之。下逮德衰,大道沉沦。智惠 张溥本作慧 日用,渐私其亲。惧物乖离,攘臂立仁 黄汪张溥本作擘□□仁,程本作擘义去仁。张燮本作□□擘仁 。名利 各本作利巧 愈竞,繁礼屡陈。刑教争驰 各本作施 ,夭性丧真。季世陵迟,继体承资。凭尊恃势,不友不师。宰割天下,以奉其私。故君位益侈,臣路生心。竭智谋国,不吝灰沉。赏罚虽存,莫劝莫禁。若乃骄盈肆志,阻兵擅权。矜威纵虐,祸崇 各本作蒙 丘山。刑本惩暴,今以胁贤。昔为天下,今为一身。下疾其上,君猜其臣。丧乱弘多,国乃陨颠。故殷辛不道,首缀素旗;周朝败度,彘人是谋。楚灵极暴,乾溪溃叛;晋厉残虐,栾书作难。主父弃礼,鷇胎不宰;秦皇荼毒,祸流四海。是以亡国继踵,古今相承。丑彼摧 原作催。据张燮本改。他本讹权 灭,而袭其亡征。初安若山,后败如崩。临刃振锋,悔何所增。故居帝王者,无曰我尊,慢尔德音;无曰我强,肆于骄淫。弃彼佞幸,纳此遌颜。谀言顺耳,染德生患。悠悠庶类,我控我告。唯贤是授,何必亲戚?顺乃造好,民实肯 各本作胥 效。治乱之源,岂无昌教?穆穆天子,思闻 各本作问 其 第十卷 。虚心导人,允求傥言。师臣司训,敢献 黄本作告 在前。

家诫

人无志,非人也。但君子用心,所 《类聚》二十三引作有所 欲准行。自当量其善者,必拟议而后动。若志 《类聚》作心 之所之,则口与心誓,守死无贰 各本作二 。耻躬不逮,期于必济。若心疲体解 张燮本作懈 ,或牵于外物,或累于内欲;不堪近患,不忍小情,则议于去就。议于去就,则二心交争。二心交争,则向所以 各本字无 见役之情胜矣。或有中道而废,或有不 《类聚》作未 成一匮 《类聚》二字无 而败之 张燮本字无,《类聚》同 。以之守则不固,以之攻则怯弱。与之誓则多违,与之谋则善泄。临乐则肆情,处逸则极意。故虽荣华熠耀 张燮本作熠。《类聚》同 ,无结秀之勋;终年之勤,无一旦之功。斯君子所以叹息也。若夫申胥之长吟,夷叔 各本作齐。旧校同。《类聚》与此合 之全洁,展季之执信,苏武之守节;可谓固矣。故以无心守之,安而体之,若自然也。乃是守志之盛者 各本者下有可字,盖衍,《类聚》引无 耳 《类聚》作也 。所居长吏,但宜敬之而已矣;不当极亲密,不宜数往;往 旧校作来意改 当有时。其有 各本字夺 众人,又不当独在后 各本六字夺。旧校亦删 ,又不当宿 各本宿下有留字。旧校亦加 。所以然者,长吏喜问外事,或时发举,则怨 各本怨下有或字,盖衍,旧校亦加 者谓人所说,无以自免也。若行寡言,慎备自守,则怨责之路解矣。其立身当清远。若有烦辱,欲人之尽命 已上十七字原钞夺。据各本及旧校加 ,托人之请求;则当谦言 各本字无 辞 黄汪张燮本辞下空一字。程本作揖。张溥本作逊 谢。其素不豫此辈事,当相亮耳。若有怨急,心所不忍,可外违拒,密为济之。所以然者,上远宜适之几;中绝常人淫辈之求,下全束修无累 各本作玷 之称;此又秉志之一隅也。凡行事先自审其可:若 各本作不差二字 于宜,宜行此事,而人欲易之,当说宜易之理。若使彼语殊佳者,勿羞折遂非也。若其理不足,而更以情求来守。人虽复云云,当坚执所守;此又秉志之一隅也。不须行小小束修之意气,若见穷乏,而有可以赈济者,便见义而作。若人从我有所求欲者,先自思省:若有所损废多,于今日所济之义少,则当权其轻重而距 各本作拒 之。虽复守辱不已,犹当绝之。然大率人之告求,皆彼无我有。故来求我,此为与之多也。自不如此,而为轻竭。不忍面言,强副小情。未为有志也。夫言语,君子之机,机动物应;则是非之形著矣。故不可不慎。若于意不善了,而本意欲言,则当惧有不了之失。且权忍之。已 各本字无 后视向不言此事,无他不可,则向言或有不可;然则能不言,全得其可矣。且俗人传吉迟,传 三字原夺。据各本及旧校加 凶疾,又好议人之过阙,此常人之议也。坐中 各本作言 所言,自非高议。但是动静消息,小小异同,但当高视,不足和答也。非义不言,详静敬道,岂非寡悔之谓?人有相与变争,未知得失所在,慎勿豫之 各本豫作预。无之字 也。且默以观之,其是 各本字夺 非行自可见。或有小是不足是,小非不足非;至竟可不言以待之。就有人问者,犹当辞以不解。近论议亦然。若会酒坐,见人争语,其形势似欲转盛,便当无何 二字各本作亟。《御览》四百九十六引无 舍去之 《御览》字无 。此将 《御览》字无 斗之兆也。坐视必见曲直,傥 各本作党 不能不有言,有言必是在一人;其不是者,方自谓为直,则谓曲我者有私于彼,便怨恶之情生矣;或便获悖辱之言。正坐视之,大 疑当作失 见是非,而争不了,则仁而无武,二 各本作于 义无可,故 黄汪二张本字无 当远之也。然大都 黄汪程张溥本二字到 争讼者,小人耳。正复有是非,共济汗漫,虽胜何足称哉?就不得远,取醉为佳。若意中偶有所讳,而彼必欲知者,若守 各本守下有大字 不已,或劫以鄙情,不可惮此小辈,而为所搀 黄本作挽 。引以尽其言。今正坚语,不知不识,方为有志耳。自非知旧邻比,庶几以下,欲请呼者,当辞以他故,勿往也。外荣华则少欲,自非至急,终无求欲;上美也。不须作小小卑恭,当大谦裕;不须作小小廉耻,当全大让。若临朝让官,临义让生,若孔文举求代兄死,此忠臣烈士之节。凡人自有公私;慎勿强知人知。彼知我知之,则有忌于我。今知而不言,则便是不道义正之。何者?君子不容伪薄之言故也。及 各本字无 一旦事败,便言某甲昔知吾事,是 黄汪二张本字夺 以宜备之深也。凡人私语,无所不有,宜预以为意,见之而走 各本走下有者何哉三字。旧校亦加 。或偶知其私事,与同则不可,不同则彼恐事泄,思害人以灭迹也。非意所钦重者,而来戏调蚩笑友 各本字无 人之阙者,但莫应,从小共转至于不共;亦勿大求 各本作冰 矜趋,以不言答之。势不得久 黄汪本讹人 ,行自止也,自非 各本非下有所字 监临相与,无他宜适。有壶榼之意,束修之好,此人道所通,不须逆也。过此以往,自非通穆。匹帛之馈,车服之赠,当深绝之。何者?人皆薄义而重利,今以自竭者,必有为而作,损 各本作鬻 货徼欢,施而求报,其俗人之所甘愿,而君子之所大恶也 此下黄二张本空七字。汪程本空十三字 。又慎 各本讹愦 不须离楼 各本讹搂 ,强劝人酒。不饮自已;若人来劝已辄当为持之,勿稍 各本作诮下,又有勿字 逆也。见醉熏熏 各本作薰薰 便止,慎不当至困醉,不能自裁也。

嵇康集跋

《中散集》十卷,吴匏庵先生家抄本,卷中讹误之字,皆先生亲手改定。自板本盛,而人始不复写书;即有书,不知较雠,与无书等。只供蠹损浥烂耳。观前贤于书籍用心,不苟如此,又可凭以证他本之失也。庚子六月入伏日记于顾南原之味道轩。

乾隆戊子冬日得于吴门汪伯子家。张燕昌。

六朝人集,存者寥寥。苟非善本,虽有如无。此《嵇康集》十卷,为丛书堂钞本。且匏庵手自雠校,尤足宝贵。历览诸家书目,无此集。宋刻,则旧钞为尚矣。余得此于知不足斋,渌饮年老患病,思以去书为买参之资。去冬,曾作札询其旧藏残本《元朝秘史》,今果寄余;并以此集及元刻《契丹国志》,活本《范石湖集》为副。余赠之番饼四十枚。闲窗展玩,因记数语于此。观张芑堂征君跋,知此书旧出吴门,而时隔卅九年,又归故土。物之聚散,可惧可喜!特未知汪伯子为谁何耳。嘉庆丙寅寒食日,晨雨小润,夜风息狂。荛翁书。

四月望后一日,香严周丈,借此校黄省曾本,云是本胜于黄刻多矣。余家亦有黄刻,暇日当取校也。前不知汪伯子为谁何,今从他处记载,知其人乃浙籍,而寄居吴门者。家饶富,喜收藏骨董。郡先辈如李克山,惠松厓,皆尝馆其家;则又好文墨者也。是书之出于其家,固宜。后人式微,物多散佚,可慨已!然使后人得其物,而思其人,俾知爱素好古,昔有其人。犹胜于良田良产,转徙他室;数十百年后,名字翳如,不更转悲为喜乎?伯子号念贻云。余友朱秋厓乃其内侄也,故稔知之。荛翁又记。

是书余用别本手校副本备阅,于丁卯岁为旧时酉宾顾某借去,久假不归,遂致案头无副,殊为可惜。顷因启厨见此,复跋数语;俾知此本外,尚有余校本留于他所也。癸酉五月廿有六日复翁记。其去得书之日,已八阅岁矣。

右《嵇康集》十卷,从明吴宽丛书堂钞本写出,原钞颇多讹 第十卷 ,经二三旧校,已可籀读。校者一用墨笔,补阙及改字最多。然删易任心,每每涂去佳字。旧跋谓出吴匏庵手,殆不然矣。二以朱校,一校新,颇谨慎不苟。第所是正,反据俗本。今于原字校佳及义得两通者,仍依原钞,用存其旧。其漫灭不可辨认者,则从校人,可惋惜也。细审此本,似与黄省曾所刻同出一祖。惟黄刻帅意妄改,此本遂得稍稍胜之。然经朱墨校后,则又渐近黄刻。所幸校不甚密,故留遗佳字尚复不少。中散遗文,世间已无更善于此者矣。癸丑十月二十日周树人镫下记。

嵇康集逸文考

嵇康《游仙诗》云:翩翩凤辖,逢此网罗。 《太平广记》四百引《续齐谐记》 嵇康有《白首赋》。 《文选》二十三谢惠连《秋怀诗》李善注

嵇康《怀香赋》序曰:余以太簇之月,登于历山之阳,仰眺崇冈,俯察幽坂,乃睹怀香生蒙楚之间;曾见斯草,植于广厦之庭,或被帝王之囿;怪其遐弃,遂迁而树于中唐。华丽则殊采阿那,芳实则可以藏书。又感其弃本高崖,委身阶庭,似傅说显殷,四叟归汉,故因事义赋之。 《艺文类聚》八十一。案:《太平御览》九百八十三引嵇含《槐香赋文》与此同。《类聚》以为康作非也。严可均辑《全三国文》据《类聚》录之,张溥本亦存其目,并误

嵇康《酒赋》云:重酎至清,渊凝冰洁,滋液兼备,芬芳□□。 《北堂书钞》一百四十八。案:同卷又引嵇含《酒赋》云浮螘萍连醪华鳞设。疑此四句亦嵇含之文

嵇康《蚕赋》曰:食桑而吐丝,前乱而后治。 《太平御览》八百十四

嵇康《琴赞》云:懿吾雅器,载璞灵山。体具德真,清和自然。澡以春雪,淡若洞泉。温乎其仁,玉润外鲜。昔在黄农,神物以臻。穆穆重华,托心五弦 托心《书钞》作记以,据《初学记》十六引改 。闲邪纳正,亹亹其仙。宣和养气 《初学记》十六两引一作素 ,介乃遐年。 《北堂书钞》一百九

嵇康《太师箴》曰:若会酒坐,见人争语,其形势似欲转盛,便当舍去,此斗之兆也。 《太平御览》四百九十六。严可均曰此疑是序,未敢定之。今案:此《家诫》也,见本集第十卷,《御览》误题尔

嵇康《灯铭》:肃肃宵征,造我友庐,光灯吐耀,华缦长舒。 见《全三国文》,不著所出。今案:《杂诗》也,见本集第一卷,亦见《文选》

《嵇康集目录》 《世说》注。《御览》引作《嵇康集》序 曰:孙登者,字公和,不知何许人,无家属,于汲县北山土窟中得之。夏则编草为裳,冬则被发自覆,好读《易》,鼓一弦琴,见者皆亲乐之。每所止家,辄给其衣服饮食,得无辞让。 《魏志 · 王粲传》注。《世说新语 · 栖逸篇》注。《御览》二十七又九百九十九

《嵇康文集录》注曰:河内山嵚,守颍川,山公族父。 《文选》嵇叔夜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李善注

《嵇康文集录》注曰:阿都,吕仲悌,东平人也。 同上

嵇康集著录考

《隋书·经籍志》:魏中散大夫《嵇康集》十三卷。 梁十五卷,录一卷

《唐书·经籍志》:《嵇康集》十五卷。

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:《嵇康集》十五卷。

《宋史·艺文志》:《嵇康集》十卷。

《崇文总目》:《嵇康集》十卷。

郑樵《通志·艺文略》:魏中散大夫《嵇康集》十五卷。

晁公武《郡斋读书志》:《嵇康集》十卷。右魏嵇康叔夜也。谯国人。康美词气,有丰仪,不事藻饰。学不师受,博览该通。长好老庄,属文玄远。以魏宗室婚,拜中散大夫。景元初,钟会谮于晋文帝,遇害。

尤袤《遂初堂书目》:《嵇康集》。

陈振孙《直斋书录解题》:《嵇中散集》十卷,魏中散大夫谯嵇康叔夜撰。本姓奚,自会稽徙谯之铚县稽山,家其侧,遂氏焉。取稽字之上,志其本也。所著文论六七万言,今存于世者,仅如此。《唐志》犹有十五卷。

马端临《文献通考·经籍考》:《嵇康集》十卷。 案:下全引晁氏《读书志》、陈氏《解题》,并已见

杨士奇《文渊阁书目》:《嵇康文集》。 一部一册阙

叶盛《 第十卷 竹堂书目》:《嵇康文集》一册。

焦竑《国史经籍志》:《嵇康集》十五卷。

钱谦益《绛云楼书目》:《嵇中散集》二册。 陈景云注云十卷,黄刻佳

钱曾《述古堂藏书目》:《嵇中散集》十卷。

《四库全书总目》:《嵇中散集》十卷 两江总督采进本 。旧本题晋嵇康撰。案:康为司马昭所害,时当涂之祚未终,则康当为魏人,不当为晋人,《晋书》立传,实房乔等之舛误。本集因而题之,非也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载康文集十五卷。新旧《唐书》并同。郑樵《通志略》所载卷数,尚合。至陈振孙《书录解题》,则已作十卷。且称康所作文论,六七万言。其存于世者,仅如此。则宋时已无全本矣。疑郑樵所载亦因仍旧史之文,未必真见十五卷之本也。王楙《野客丛书》 见卷八 注云:嵇康传曰,康喜谈名理,能属文,撰《高士传赞》,作《太师箴》,《声无哀乐论》,余 明刻本《野客丛书》作仆 得毘陵贺方回家所藏缮写《嵇康集》十卷,有诗六十八首,今《文选》所载 有康诗二字 ,才三数首。《选》惟载康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一首,不知又有《与吕长悌绝交》一书。《选》惟载《养生论》一篇,不知又有《与向子期论养生难答》一篇,四千余言,辨论甚悉。《集》又有《宅无吉凶摄生论难》上、中、下三篇,《难张辽》 辽下尚有一字已泐 。《自然好学论》一首,《管蔡论》、《释私论》、《明胆论》等文。其词旨玄远,率根于理,读之可想见当时之风致。 文下有此十九字 ,《崇文总目》谓:《嵇康集》十卷,正此本尔。唐《艺文志》谓:《嵇康集》十五卷,不知五卷谓何?观楙所言,则樵之妄载,确矣。此本凡诗四十七篇,赋一篇,杂著二篇,论九篇,箴一篇,家诫一篇,而杂著中《嵇荀录》一篇,有录无书,实共诗文六十二篇。又非宋本之旧,盖明乙酉吴县黄省曾所重辑也。杨慎《丹铅总录》尝辨阮籍卒于康后,而世传籍碑为康作,此本不载此碑,则其考核犹为精审矣。

《四库简明目录》:《嵇中散集》十卷,魏嵇康撰,《晋书》为康立传,旧本因题曰:晋者,缪也。其集散佚,至宋仅存十卷。此本为明黄省曾所编,虽卷数与宋本同,然王楙《野客丛书》称:康诗六十八首,此本仅诗四十二首,合杂文仅六十二首,则又多所散佚矣。

朱学勤《结一庐书目》:《嵇中散集》十卷。 计一本。魏嵇康撰。明嘉靖四年黄氏仿宋刊本

洪颐煊《读书丛录》:《嵇中散集》十卷。每卷目录在前,前有嘉靖乙酉黄省曾序,《三国志·邴原传》裴松之注:张貔父 第十卷 字叔辽,《自然好学论》,在《嵇康集》。今本亦有此篇。又诗六十六首,与王楙《野客丛书》本同,是从宋本翻雕,每叶廿二行,行廿字。

钱泰吉《曝书杂记》:平湖家梦庐翁天树,笃嗜古籍,尝于张氏爱日精庐藏书眉间记其所见,犹随斋批注《书录解题》也。余曾手钞。翁下世已有年,平生所见当不止此,录之以见梗概。《嵇中散集》余昔有明初钞本,即《解题》所载本,多诗文数首,此或即明黄省曾所集之本欤。

莫友芝《郘亭知见传本书目》:《嵇中散集》十卷,魏嵇康撰。 明嘉靖乙酉黄省曾仿宋本,每叶二十二行,行二十字,板心有南星精舍四字。程荣校刻本。 汪士贤本。《百三名家集》本一卷。《乾坤正气集》本。 静持室有顾沅以吴匏庵钞本校于汪本上。

江标丰顺丁氏《持静斋书目》:《嵇中散集》十卷,明汪士贤刊本。康熙间,前辈以吴匏庵手抄本详校,后经藏汪伯子、张燕昌、鲍渌饮、黄荛圃、顾湘舟诸家。

缪荃孙《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》:《嵇康集》十卷,魏嵇康撰。明吴匏庵丛书堂钞本,格心有丛书堂三字,有陈贞莲书画记,朱方格界格方印。

陆心源《皕宋楼藏书志》:《嵇康集》十卷 旧钞本 。晋嵇康撰 案:此下原本全录顾氏记及荛翁三跋,并已见 。余向年知王雨楼表兄家藏《嵇中散集》,乃丛书堂校宋抄本,为藏书家所珍秘,从士礼居转归雨楼。今乙未冬,向雨楼索观,并出副录本见示。互校,稍有讹脱,悉为更正。朱改原字上者抄人所误。标于上方者,己意所随正也。还书之日,附志于此。道光十五年十一月初九日妙道人书。案:魏中散大夫《嵇康集》,《隋志》十三卷,注云:梁有十五卷,录一卷。新旧《唐志》,并作十五卷,疑非其实。《宋志》及晁陈两家并十卷,则所佚又多矣。今世所通行者,惟明刻二本。一为黄省曾校刊本,一为张溥《百三家集》本。张本增多《怀香赋》一首,及原宪等赞六首,而不附赠答论难诸原作。其余大略相同。然脱误并甚,几不可读。昔年曾互勘一过,而稍以《文选》《类聚》诸书参校之,终未尽善。此本从明吴匏庵丛书堂抄宋本过录。其传钞之误,吴君志忠已据钞宋原本校正。今朱笔改者,是也。余以明刊本校之,知明本脱落甚多。《答难养生论》“不殊于榆柳也”,下脱“然松柏之生,各以良殖遂性,若养松于灰壤”三句。《声无哀乐论》“人情以躁静”下,脱“专散为应,譬犹游观于都肆,则目滥而情放。留察于曲度,则思静”二十五字。《明胆论》“夫惟至”下,脱“明能无所惑至胆”七字。《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》:“为卜无所益也”下,脱“若得无恙为相败于卜,何云成相邪”二句。末脱“若所不知”下,脱“者众,此较通世之常滞,然智所不知”十四字。及“不可以妄求也”脱“以”字,误“求”为“论”,遂至不成文义。其余单辞只句,足以校补误字缺文者,不可条举。书贵旧抄,良有以也。

祁承 第十卷 《淡生堂书目》:《稽中散集》三册 十卷稽康 ,《稽中散集略》一册。 一卷

孙星衍《平津馆鉴藏记》:《嵇中散集》十卷。每卷目录在前,前有嘉靖乙酉黄省曾序。称校次瑶编,汇为十卷,疑此本为黄氏所定。然考王楙《野客丛书》,已称得毘陵贺方回家所藏缮写十卷本,又诗六十六首。与王楙所见本同。此本即从宋本翻雕,黄氏序文,特夸言之耳。每叶廿二行,行廿字,板心下方有南星精舍四字。收藏有世业堂印。白文方印。绣翰斋朱文长方印。

赵琦美《脉望馆书目》:《嵇中散集》二本。 赵书后归绛云楼

高儒《百川书志》:《嵇中散集》十卷。魏中散大夫,谯人嵇康叔夜撰。诗四十七,赋十三,文十五,附四。

上一篇:第九卷
下一篇:暂无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