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 张溥本作无 私论
夫
原钞字无。据各本及《晋书》本传引加
称君子者:心无
《晋书》作不
措
原钞作惜。据各本及《晋书》改。下诸措字放此
乎是非,而行不违乎
原钞字无。据各本加。《晋书》引亦有
道者也。何以言之?夫气静神虚者,心不存乎
各本作于。《晋书》同
矜尚;体亮心达者,情不系于所欲。矜尚不存乎心,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;情不系于所欲,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。物情顺通,故大道无违;越名任心,故是非无措也。是故言君子,则以无措为主
张燮本作衷
,以通物为美。言小人,则以匿情为非,以违道为阙。何者?匿情矜
,小人之至恶;虚心无措,君子之笃行也。是以大道言,及吾无身。吾有
各本作又
何患,无以
当作以无
生为贵者,是贤于贵者
各本讹生。旧校亦改
也。由斯而言:夫至人之用心,固不存于
黄本字无
有措矣。是故伊尹不惜
各本讹借。旧校亦改
贤于殷汤,故世济而名显。周旦不顾嫌
各本讹贤
而隐行,故假摄而化隆。夷吾不匿善
各本作情
于齐桓,故国霸而主尊。其用心,岂为身而系乎私哉?故管子
《晋书》无此二字
曰:君子行其
各本字无,《晋书》同
道,忘其为身。斯言是矣。君子之行贤也,不察于有庆
各本作度,《晋书》同。后诸庆字放此
而后行也。任
各本讹仁
心无穷
各本作邪。《晋书》同
,不识
各本作议,《晋书》同
于善而后正也。显情无措,不论于是而后为也。是故傲然忘贤,而贤与庆会;忽然任心,而心与善遇;傥然无措,而事与是俱也。故论公私者,虽云
各本云下有一作终于事与是俱而已十字。案:当是注文在前而事与是俱也句下
志道存善,心
黄汪张燮本字阙,张溥本作内,程本作而
无凶邪,无所怀而不匿者,不可谓无私。虽欲之伐善,情之违道,无所抱而不显者,不可谓不公。今执必公之理,以绳不公之情,使夫虽性
各本作为
善者,不
原钞字夺。据各本及旧校加
离于有私;虽欲之伐善,不陷于不公,重其名而贵其心,则是非之情,不得不显矣。夫是非必显,有善者无匿情之不是,有非者不加不公之大非,无不是则善莫不得,无大非则莫过其非,乃所以救其非也。非徒尽善,亦所以厉不善也。夫善以尽善,非以救非;而况乎以是非之至者。故善之与不善,物之至者也。若处二物之间,所往者,必以公成而私败。同用一器,而有成有败。夫公私者,成败之途,而吉凶之门也
各本作乎
。故物至而不移者寡,不至而在用者众。若质乎中人之体
各本作性
,运乎在用之质,而栖心古烈,拟足公途;值心而言,则言无不是;触情而行,则事无不吉。于是乎同
疑当作情
之所措者,乃非所措也。欲
各本讹俗
之所私者,乃非所私也。言不计乎得失而遇善,行不准乎是非而遇吉,岂公成私败之数乎?夫如是也,又何措之有哉?故里凫显盗,晋文恺悌,勃
程本讹功
鞮号罪,忠立身存;缪贤吐衅,言纳名称;渐离告诚,一堂流涕;然斯数子,皆以投命之祸,临不测之机,表露心识,犹
各本讹独
以安全;况乎君子无彼人之罪,而有其善乎?措善之情,亦甚其所病也
各本亦甚二字夺。旧校乙甚字于所字下,非
。唯病病,是以不病;病而能疗,亦贤于病
各本讹疗
矣。然事亦有似非而非非,类是而非是者;不可不察也。故变通之机,或有矜以至让,贪以致廉,愚以成智,忍以济仁;然矜吝之时,不可谓无廉;猜
各本作情。注云一作猜
忍之形,不可谓无仁;此似非而非非者也。或谗言似信
四字原钞夺。据各本及旧校加
,不可谓有诚;激盗似忠,不可谓无私;此类是而非是也。故乃论其用心,定其所趣,执其辞以
各本作而
准其理
各本讹礼
,察其情以寻其变;肆乎所始,名其所终;则夫行私之情,不得因乎似非而容其非;淑亮之心,不得蹈乎似是而负其是。故实是以暂非而后显,实非以暂是而后明。公私交显,则行私者无所冀,而淑亮者无所负矣。行私者无所冀,则思改其非;立公
原钞讹功。各本同,依旧校改
者无所忌,则行之无疑;此大治之道也。故主妾覆醴,以罪受戮;王陵庭争,而陈平顺旨。于是观之:非似非非
案:非下当更有一非字
者乎?明君子之笃行,显公私之所在,阖堂盈阶,莫不寓目,而曰:善人也。然背颜退讥
各本字无
议而含
原钞作舍。依各本改
私者,不复
各本复下有同字
耳。抱至
程本作怨。张溥本作隐。他本俱空阙
而匿情不改也
各本字无
者,诚
原作议。据各本及旧校改
神以丧于所感
各本作惑
,而体以溺于常名。心已
各本作以
制于所慑,而情有所系
各本作情有系于所欲。旧校同。案:疑当作情有□□所系。原钞于有下夺二字
。容管颙缵
四字当误。各本俱无,旧校亦删
,咸自以为有是,而莫贤乎己。未有攻肌
各本作功期
之惨,骇心之祸,遂莫能收情以自反,弃名以任实。乃心有是焉,匿之以私;志有善焉,措之为恶,不措所措,而措所不措。不求所以不措之理,而求所以为措之道;故明
各本讹时
为措,而暗于措,是以不措为拙,以致
各本二字夺
措为工。唯惧隐之不微,唯患匿之不密;故有矜忤之容,以观常人;矫饰之言,以要俗誉。谓永年良规,莫盛于兹;终日驰思,莫窥其外;故能成其私之体,而丧其自然之质也。于是隐匿之情,必存乎心;伪怠之机,必形乎事。若是,则是非之议既明,赏罚之实又笃;不知冒阴
各本作廕
之可以无景,而患景之不匿。不知无措
《类聚》二十二引作惜。与原钞合,《御览》四百二十九引作情
之可以无患,而恨措
《类聚》引作惜。《御览》仍作情
之不以
《类聚》作巧。张燮本同
,岂不哀哉!是以申侯苟顺,取弃楚恭
各本讹泰
;宰嚭耽私,卒享其祸。由是言之,未有抱隐
各本作伪,《类聚》《御览》同
顾私
二字原钞无。据各本及旧校补,《御览》亦无。《类聚》作怀奸。张燮本同
,而身立清世;匿非
二字《御览》引无
藏情,而信著明名
张燮本作君
者也。是以
各本二字夺
君子既有其质,又睹其鉴;贵夫亮达,布
《类聚》《御览》作希
而存之,恶夫矜吝,弃而远
《御览》作违
之。所措一非,而内愧乎神;贱隐一阙,而外惭其形。言无苟讳,而行无
《御览》作不
苟隐。不以爱之而苟善,不以恶之而苟非。心无所矜,而情无所系,体清神正
《御览》作立
,而是非允当。忠感明
《类聚》明下有于字,二张本同。《御览》无。案:明即于之讹衍
天子,而信笃乎万民。寄胸怀于八荒,垂坦荡以永日。斯非贤人君子,高行之美异
黄汪程张溥本讹冀。《御览》字无
者乎?或问曰:第五伦有私乎哉?曰:昔吾兄子有疾,吾一夕十往省而反,必
各本字夺
寐。自
各本自下有安字
吾子有疾,终朝不往视,而通夜不得眠。若是可谓私乎?非私也?答曰:是非
程本作公,误
也,非私也。夫私以不言为名,公以尽言为称,善以无
各本作名
为体,非以有措为负。今第五
各本第五下有伦字。后放此
显情,是非
案:非字当衍
无私也;矜往不眠,是有非也。无私而有非者,无措之志也。夫言无措者,不齐于必
原作不,据各本改
尽也;言多吝者,不具于不言而已也
各本字无
。故多吝有非,无措有是。然无措之所以有是,以志无所尚,心无所欲,达乎大道之情,动以自然,则无道以至非也。抱一而无措,则无私。无非兼有二
程本讹三
义,乃为绝美耳。若非而能言者,是贤于不言之私,非无情以非之大者也。今第五有非而能显,不可谓不公也。所显是非,不可谓有措也。有非而谓私,不可谓不惑;公私之理也。
管蔡论
或问曰:“案记,管蔡流言,叛戾东都。周公征讨,诛以凶逆。顽恶显著,流名千载 各本讹里 。且明父圣兄,曾不能鉴凶恶 各本作愚 于幼稚,觉无良之子弟;而乃使理乱殷之弊民,显荣爵于藩国;使恶积罪成,终遇祸害。于理不通,心所未 黄本作无所 安。愿闻其说。”
答曰:“善哉子之问也。昔文王 各本作武 之用管蔡以实,周公之诛 各本诛下有管蔡二字 以权。权事显,实理 张溥本作事 沉 各本讹沇。注云一作沉 。故令时人全谓管蔡为顽凶,方为吾子论之。夫管蔡皆服教殉义,忠诚自然,是以文父 各本作王 列而显之;发旦二圣,举而任之;非以情亲而相私也。乃所以崇德礼贤,济殷弊民,绥辅武庚,以兴顽俗,功业有绩,故旷世不废,名冠当时,列为藩臣。逮至武卒,嗣诵幼冲,周公践政,率朝诸侯。思光前载,以隆王业。而管蔡服教,不达圣权,卒遇大变,不能自通。忠于 各本讹疑 乃心,思在王室。遂乃抗言率众,欲除国患。翼存天 程本讹夫 子,甘心毁旦。斯乃愚诚愤发,所以徼祸 各本讹福 也。成王大悟,周公显复,一化齐俗,义以断恩;虽内信如心,外体不立,称兵叛乱,所惑者广。是以隐忍授刑,流涕行诛,示以赏罚,不避亲戚。荣爵所显,必钟盛德;戮挞 程本讹捷 所施,必加有罪。斯乃为教之正体,古今之明义也 已上七字各本夺。误为今之朝议四字 。管蔡虽怀忠抱诚,要为罪诛。罪诛已显,不得复理。内必 案:当作心 幽伏,罪恶遂章。幽章之路大殊,故令奕世未蒙发起耳 各本字无 。然论者承 各本作诚 名信行,便谓 各本作以 管蔡为恶;不知管蔡之恶,乃所以令三圣为不明也。若三圣未为不明,则圣不祐恶 各本恶下有而字 任顽凶也。顽凶 各本夺此三字 不容于明 各本讹时 世,则管蔡无取私于父兄,而见任必以忠良,则二叔故为淑善矣。今若本三圣之用明思显,授之实理;推忠贤之暗权,论为国之大纪,则二叔之良,乃显三圣之用也。有 各本字无 以流言之故,有缘 旧校删有字。缘改原 周公之诛,是矣。且周公居摄,邵奭 各本作召公 不悦。推 黄本作惟 此言之 各本字夺 ,则管蔡怀疑,未为不贤,而忠贤可不达权;三圣未为用恶,而周公不得不诛。若此,三圣所用信良,周公之诛得宜;管蔡之心见理。尔乃大义得通,内外兼叙,无相伐负者;则时论亦将释然而大解也。”
明胆论
有吕子 《类聚》十七引子下有春字。案:即因下者字讹衍 者,精义味道,研核 《类聚》作覈 是非。以为人有胆可无 黄汪程张溥本讹乐 明,有明便有胆矣。嵇先生以为明胆殊用,不能相生。论曰:“夫元气陶铄,众生禀焉。赋受有多少,故才性有昏明。唯至人特钟纯美,兼周外内,无不必 各本作毕。《类聚》同 备。降此已往,盖阙如也。或明于见物,或勇于决断。人情贪廉,各有所止。譬诸草木,区以别矣。兼之者博于物,偏受者守其分。故吾谓明胆异气,不能相生。明以见物 《类聚》作事 ,胆以决断,专明无胆,则虽见不断,专胆无明则 各本字夺 ,违 黄汪程张溥本讹达 理失机。故子家软弱,陷于弑君;左师不断,见逼华臣;皆智及之而决不行也。此理坦然,非所宜 各本讹无疑 滞。故略举一隅,想不重疑。”
吕子曰 三字据二张本加。他本及原钞并无 :“敬览来论,可谓诲 各本作海 亦不加者矣。夫 各本字无 折理贵约而尽情,何尚浮秽而迂诞哉?今子之论,乃引浑元以为喻,何辽辽而坦谩也。故直答以人事之切要焉。汉之贾生,陈切直之策,奋危言之至。行之无疑,明所察也。忌鵩作赋,暗所惑也。一人之 原钞字无。据各本加 胆,岂有盈缩乎?盖见与不见,故行之有果否也。子家左师,皆愚惑浅弊,明不彻达,故惑于暖昧,终丁祸害。岂明见照察而胆不断乎?故霍光怀沉勇之气,履上将之任,战乎王贺之事。延年文生,夙无武称,陈义奋辞,胆气凌云,斯其验与。及于期授首,陵母伏剑,明果之俦 黄汪本作畴 ,若此万端,欲详而载之,不可胜言也。况有睹夷途而不敢投足,阶云路而疑于迄泰清者乎?若思弊 案:当作愚蔽 之伦为能,自托幽昧之中,弃身陷阱之间,如盗跖窜躯 各本作身 于虎吻,穿窬先首于沟渎,而暴虎冯河,愚 张燮本讹果 敢之类,则能有之。是以余谓明无胆,无胆能偏守,易了之理,不在多喻。故不远引烦 各本作繁 言。若未反三隅,犹复有疑,思承后诲,得一骋辞。”
“夫论理情性 各本作性情 ,折 程本作析 引异同,固当 各本字夺 寻所受之终始,推气分之所由。顺端极末,乃不悖耳。今子欲弃置浑元,捃摭所见,此为好理纲 案:当作网。旧校改节,非 目,而恶持纲领也。本论二气不同,明不生胆,欲极论之,当令一人播无刺讽 二字依旧校。各本同 之胆,而有见事之明。故当有不果之害。非中人血气,无之而复,资之以明,二气存一体,则明能运胆,贾谊是也。贾谊明胆,自足相经,故能济事。谁言殊无胆,独任明以行事者乎?子独自作此言,以合其论也。忌鵩暗惑,明所不周,何害于胆乎 各本乎下有明字。旧校亦加 ?既已 各本作以 见物,胆能行之耳。明所不见,胆当何断?进退相扶,何谓盈缩?就如此言,贾生陈策,明所见也;忌鵩作赋,暗所惑也。尔为明彻于前,而暗惑于后?明 各本字夺。旧校亦删 有盈缩也;苟明有进退,胆亦何为不可偏乎?子 黄本讹孑 然霍光有沉勇,而战于废王,此勇 各本二字夺 有所挠也。而子言一人胆,岂有盈缩,此则是也。贾生暗鵩,明有所塞也。光惧废立,勇有所挠也。夫唯至明能无所惑,至胆 已上七字各本夺 能无所亏尔 各本作耳 。自非若此,谁无弊损乎?但当总有无之大略,而致论之耳。夫物以实见为主,延年奋发,勇义凌云,此则胆也。而云夙无武称,此为信宿称而疑成事也。延年处议,明所见也。壮气腾厉,勇之决也。此足以观矣。又子言 各本作子又曰 :明无胆 各本重有无胆二字 能偏守。案子之言,此则有专胆之人,亦为胆,特自一气明 各本字无 矣。夫 各本字无 五才存体,各有所生。明以阳曜,胆以阴凝。岂可谓有阳而生阴,可无阳邪?虽相须以合德,要自异气也。凡余杂说,于期陵母暴虎云云,万言一致 各本作致一 ,欲以何明邪?幸更详思,不为辞费而已 各本有矣字 。”